生活資訊
兩歲小麻煩﹝下﹞ |
二歲半至三歲半幼兒在人際間題方面經常充滿矛盾和不穩定,他渴望有玩伴,但又囿於自我中心作祟,某個時期很大方願意和他人分享,但有時又死抱著他所擁有或僅看到的玩具不放,因此前一分鐘可能和同伴相親相愛,後一分鐘可能惡言相向大打出手,可以說是既衝突又矛盾。有的孩子以咬人或暴力來解決問題,有的則以暴力肢體動作來表現熱情,這些動作均源於不了解人際界限以及哪些是合宜或不宜的社會行為,因而阻礙了人際社會的發展。 咬人的行為是一種階段性的問題行為,通常幼兒在語言有限的情況下,咬人似乎是最立即又有效的嚇阻和反擊方式,這樣的行為是二歲以前幼兒的利器,但三歲過後將隨溝通能力的發展而逐漸減少,甚至消失。雖然這樣的行為是階段性的,這和其他暴力行為一樣,問題癥結在於幼兒尚未學會有效的溝通方式。因此,消極方面,如何削弱不當的人際間題解決方式,積極方面,如何增強有效人際問題解決策略,雙管齊下,方能奏效。 1‧消極方面: 明確讓幼兒瞭解咬人或暴力並不能解決問題,其結果可能兩敗俱傷。此外,父母或老師最好眼明手快,在咬人或暴力揮拳舉動出現之前,將幼兒先行帶開避免傷害發生。老祖母的恐嚇,如:把牙齒拔光或叫警察抓走等威脅都是消極的,只能使不當行為短期間不再發生,但並不能讓他真正學到如何解決問題。 2‧積極方面: 有效的鼓勵並商量策略,如:玩具輪流玩,數到 X換人玩,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先玩其他玩具。教導「我覺得‧‧‧」訊息的策略,說出心裡的感覺,如:「我覺得很生氣,因為你把玩具搶走了」,說出感覺的目的,在於讓自我中心期的幼兒用不同論點來察覺「他人行為←→自己感受」,以及「自己行為←→他人感受」的關連。此外,透過說故事、角色扮演活動等都是有益幼兒發展、合宜人際關係的方式。 二、三歲幼兒需要父母做他的中心堡壘,並逐漸向外伸出觸角,跨越障礙,踏出他的人際腳步。在孩子還沒準備好就急著把他向外推,只會徒增孩子過多的人際壓力,放慢腳步,給他足夠的時間成長,先做個高EQ的父母吧! ~本文摘e世代親子聯盟~
~若有引用不當之處請來信告知 ,我們當立即更正~ |